贪婪驱使我们早早起床,鼓足干劲投入忙乱工作;嫉妒促使我们传播流言蜚语,气急败坏写告状信打探小道消息;暴怒巧妙地说服人们,在这充满恶人与恶魔的世界,唯一生存之道是不断大声诅咒:“全世界都是畜生和恶棍”;这些都在掩饰我们内心、头脑和灵魂的空虚。
“工作背后的工作”让人心力交瘁
很多人借高效工作与功成名就来定义自我,到头来却身心俱疲。有些人工作的动力是挣钱,以享受“真正的生活”,但这使工作沦为无谓的折磨。我们可以将这些隐秘动机称为“工作背后的工作”,它们往往搞得人心力交瘁。
尽管耶稣的十二使徒蒙召后便舍了渔网,我们看到他们后来又重拾捕鱼旧业。我们也看到保罗在传道时依然以制造帐篷为生。他们并没有在与基督相遇后放下“世俗的工作”,或压抑自己的热情。相反,他们与工作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耶稣为他们呈现出全景图。事实上,他就是那幅全景图。他有意呼召他们超越捕鱼去捕鱼:“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作得人的渔夫了。”(路5: 10)换句话说,他来是为了拯救并医治这个世界,他邀请门徒与他一起完成这项任务。
如今门徒的身份与意义不再受制于工作或财务状况。他们可以超然离去(如果被呼召),或重拾旧业,或以全新方式对待工作。他们不再受工作辖制,也从他们的工作中,和在他们的工作中得享自由。请注意,当耶稣呼召门徒跟随他,他们正享受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捕到很多鱼。但他们能够,也做到了撇下渔网。耶稣的同在使他们不再受工作的辖制。
也许这听起来过于理想主义。毕竟海里的鱼不会自行消失,那时的渔夫跟随耶稣“无薪休假”后,也没有老板阻挠他们重操旧业。但这个故事促使我们扪心自问: 我们是否被工作牢牢占据,以致察觉不到上帝为我们预备的新机会?我们是否“钓到了大鱼”——年终奖金或新的工作——随即憧憬更大的鱼?我们如何在保全工作的同时抵挡来自工作的种种诱惑?
《列王纪下》5章对这种自由作出了经典的诠释。叙利亚元帅乃缦在信靠以色列的上帝后,没有离弃他的岗位。相反,他掬回一捧以色列的泥土,每当他履行职责随同叙利亚王到临门庙叩拜叙利亚的神明时,便会跪在这捧泥土上。临门庙其实是叙利亚的圣化缩影,乃缦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说:“我会继续侍奉我的祖国,但不会再膜拜我的祖国。叙利亚的国家利益于我而言十分重要,但不再是我的终极价值或偶像。”
我有一位做私募基金的朋友,也曾作出过相似的举动——他拒绝了公司的一份风险投资项目的奖金,因为这项投资虽然合法却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与上帝的相遇给予他们二人打破工作祭坛上偶像的勇气。这种力量将他们从工作背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福音赐给我们工作的新热情与内心深处的安息,带给我们工作的新动力。
现如今,热忱一词随处可见。满腔热忱之人无论做什么都能脱颖而出。但热忱也分不同的来源和种类。有时它所激发的狂热行为深植于对失败的恐惧甚于对成功的追寻。这种热忱虽能激发巨大的能量,但从基督教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假象。这种被工作背后的工作所驱动的热忱无法持续,就像一支残烛在熄灭前迸出的最后一闪。
多萝西·塞耶斯指出了工作中的伪热忱。她在《信仰还是混乱?》一书中阐述了传统的七宗罪,包括通常译作“懒惰”(sloth)的“怠惰”(acedia)。塞耶斯认为这是对“怠惰”一词的误解,因为人们常常用“懒散”(laziness)来定义“懒惰”,这并未表达出“怠惰”的本质。
她认为“怠惰”意指单靠成本效益分析来计算“于我何益”的人生。她写道:“无所信,无所爱,无所恨,无所追寻,生无所求,仍旧活着的原因是因为死亦无所求。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只是或许尚未意识到它也是重罪。”
塞耶斯进而写道,怠惰之人狂热追逐自我需要、安逸和利益,其外在表现并不一定懒惰。事实上,这类人通常十分活跃。但塞耶斯认为,怠惰是“空虚灵魂之罪”,它使你暴露于众罪之中,使那些罪成为你工作的动力。
怠惰之罪最擅长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风风火火的身体行动来自我粉饰。我们以为身无闲时即可救我们脱离怠惰之苦……暴食营造出吃喝玩乐的欢愉气氛,奔走于不同的良辰美景之间……
贪婪驱使我们早早起床,鼓足干劲投入到一天忙乱的工作中;嫉妒促使我们四处传播流言蜚语,气急败坏地写告状信,打探小道消息,翻看办公桌下的纸篓;暴怒十分巧妙地说服人们,在这个充满恶人与恶魔的世界中,唯一的生存之道是不断地大声诅咒:“全世界都是畜生和恶棍”;色欲将毫无生机的滥交伪装成身体的活力四射。
其实,以上种种都是在掩饰我们内心、头脑和灵魂怠惰的空虚……在世上它自诩为宽容,在地狱它叫作绝望。
我认为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偶像崇拜的本质。如果不为一个超越自我的目标而奋斗,一切工作动力都将源于另外六宗罪中的某一种。你可能工作分外勤奋只是为了出人头地,或出于骄傲想要证明自己,或为了满足贪欲及纵情饕餮。
简言之,怠惰是最难察觉的一种偶像崇拜。它把那愤世嫉俗的自我摆在生命的中心。一旦陷入怠惰,你会放任最可怕的恶行和罪行,成为工作主要的推动力。
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好比魔戒,放大了人类内心深处自私自利的罪性,并且一再重申: 无人有权为我判定是非——不存在高于自我选择的标准或权威。我们的意识和需要比任何外在更为真实;我们无需顺服于其他事物,我们自己的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需为任何事物放弃自由。但圣经对热忱的定义——思想耶稣的受难——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自由。
《罗马书》12章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这条真理。保罗在这章的开始说: “所以弟兄们,我凭
本帖最后由 觉主不困 于 2016-12-9 20:38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