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人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一个大约相同的参量
这个参量是什么,我无法明确定义,用一个容易理解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脑容量,类比电容量。
体积相同的大脑,脑容量相同。人的大脑体积大约相同,所以说脑容量大约相同。
假设每个脑细胞能盛一个单位的逻距,则大脑可盛逻链数量是相同的。超过这个数量,就象黑瞎子掰玉米,分析后面逻链时丢掉前面的逻链,就忘了初心,必导致舍本逐末。
那么怎样才能分析到事物的根本呢?
假设被分析事物的事理长度称为该事物的逻长,事物固定,其逻长固定。不同的人单位逻距的长度不同,分析同一逻长事物所用的逻距单元数就不同。事物逻长除以人的单位逻距长度,得到所需脑细胞数。可知,人的单位逻距长度越长,越容易分析明白复杂逻缉的事物。如果人的单位逻距长度为0,则什么事物都分析不明白,那么他的脑容量就只能用来盛定义,即常识。所以越不会分析事物的人,知道的天南海北轶闻逸事鸡毛蒜皮的东西越多,虽多却不能贯通,常识之间相互孤立。用老子的话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种现象就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客观原因就是树木枝繁叶茂遮住眼睛。故,花红柳绿似锦繁华的今天反倒使人短视,物资匮乏的古代更容易产生有大局观的思想家。
一头是全装常识的,一头是全装逻矩的,大多数人在中间,常识逻矩相间,就象西方科学体系:能分析明白的时候用公式,让你装逻矩,分析不明白时用注脚列表特例单列出来,让你装常识,(所以很多常识是孤立的)。 西方这种科学体系会将你导入歧途,让你误以为注脚列表特例等被单列出来的是这门学科的重点,是科学的重要方法,这是严重误导,其实是他们没找到真正规律,抓了一些末梢来修正其认识到的规律,它将让人更加容易被一叶障目。
如果你想明事理,你就要锻炼自己分析事物单位逻距的逻长,表现就是联想力,其度量术语叫跨度,跨度越大,逻距越长。比如通过电容想到脑容,如果可以,电容的公式就可借用到脑容的计算中,可以在很短时间就知道脑容算法,计算出脑容的相关参量,不用象我这么费劲,你的单位逻距长度更长,所以有些常识可转为逻距,条件是一以贯之,这样就可以合并同类项,(这就叫道法自然),节省逻距单元数,节省了大脑使其有更多空间装其它东西。(这才应该是学习的目的,而不是你背下了什么)。将思维发散出去,还可联想到更多的,更宏大的,更细微的,这就叫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此,不出户牖而知天下。
本帖最后由 00290 于 2018-1-20 23:11 编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