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男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家长不是学校或老师的“资源”》之前也有网友说孩子老师问家长的职务之类的,所以对于学校这种调查式的问题,家长们怎么看?部分内容:日前,上海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一道作业在家长群中炸了。作业要求用树状图的形式写清家族成员并注明职业,标注至少四代,并写出“建国以来,家族中曾经有过哪些名人、功绩或者是谁为社会或家庭做出了重大贡献,或是某一行业内的一把好手”。一些家长认为这是学校在变相查户口,或会导致学生对出身的攀比。对此,校方的解释是,该作业是学校在区档案局的指导下开展的一次德育主题活动,学生可自愿选择做或者不做。平心而论,学校的初衷可能真是为了“了解家庭历史,感受时代变迁的缩影”,当时可能也没有想太多。不过,家长的忧虑并非无的放矢:学校与老师对学生家庭情况一览无余,自己是平民,同学的家长是官员,学校会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吗?或者,自己是官员或公务员,学校会不会请托自己办为难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不少家长在网上吐槽:子女所在的学校发放调查表,要求家长“如实填写”自己的职业、工作单位、职务甚至收入。有一个夸张的,2018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童梦可园幼儿园中四班下发《“我的小区”主题调查表》,要求家长填写“你家是自购房还是租赁房”“你家户型是什么样”“你家房价是多少”等问题,这比统计局问得还要细。
学校或老师掌握家长的职业、工作单位、职务甚至收入、资产等私人信息,可能会有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可能据此要求家长动用自己的个人资源与单位资源甚至关系网为学校办事、为老师办私事。例如,老师了解到学生的家长是某个三甲医院的医生,自己的家人朋友生病了,打个电话为取一个紧缺的床位或转请某位专家大牛主刀,再矜持的医生,为了自己的娃起见,也不可能不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吧?二是可能会因家长身份背景的不同而对孩子有所区别对待。有身份的家长、能给学校或老师提供资源与便利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会享受特殊关照;“混得一般”的家长、“无甚利用价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忽视,这会毒害孩子的心灵,削弱孩子们对正直、公平等美德的信心。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