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许多金融和经济现象都受锚定效应的影响。比如,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如果商品的价值越模糊,参考就可能越重要,锚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价格决定因素。
这件事情和剩女难嫁又有什么关系呢?
举个例子:女孩在23岁人生中最青春美丽的时刻被一个综合实力90分的年薪百万男士追求,后来分手又谈了几个条件差不多的都是90分左右的,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女孩这个时期的自我感觉比较好,都是男士追求她,所以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成为“剩女”,慢慢发现主动追求自己的90分的男士越来越少了,几乎都是70分左右的男士在向自己伸出橄榄枝,这时候她开始着急了。
女孩30岁了开始主动征婚了,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应该找一个和前几个男友差不多层次的(也就是参考历史价格),当然女孩也不是彻底没数的,并不是再找当初那个28岁的男士,她想:无非当初追求自己的男士28岁是比自己大5岁,现在自己的颜值找个35岁的年薪百万的绰绰有余吧?
结果往往是媒人问完了她“A老板年收入100万,你见么?”,她是答应了,也把照片发给媒婆了,回头媒婆就没动静了,一打听男方不同意。
再或者别人介绍来的35岁年收入20万的B老板,她一看对方子矮,收入不如前男友,长得也不如自己前男友,还秃,自己一肚子委屈,还在考虑如何委婉地拒绝男方,回头一打听男方居然还没看上自己。
这就是她参考了自己的的“历史价格”(24岁的自己)造成的。
毕竟不管女士自己怎么定位自己,如何按照自己对自己的“定价”做分析,在这位年收入20万的“B老板”眼里,这位30岁女士就是看起来不如大学刚毕业的女学生单纯可爱。
当然这位B老板也有问题,他把自己的审美评价体系锚定到自己当初读大学的时候,这样去相亲别说和30岁的女孩了,和26岁的相亲也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很少有26岁的女孩能和22岁的女大学生拼颜值。
当剩男剩女的内心都在强调自己当初的“历史价格”这个“锚点”,必然会导致了互相都看不上的,至于这个心结是否能解开,大家能否听得进别人的劝告实实在在的降低标准,全在于个人领悟了。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