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范围。全省各级各类公办中小学校(含小学及教学点、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支持鼓励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参照本实施方案开展厕所环境卫生提升工作。(三)工作目标。2021年底前,完成全省中小学校、幼儿园厕所建设改造,达到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形成健全的卫生厕所管理维护制度,实现全省中小学校、幼儿园厕所“数量充足、比例合理、管理规范、卫生文明”目标。二
重点任务
(一)全面摸排不卫生厕所情况。各市组织,以县(市、区)为单位,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厕所情况进行全面摸排,逐校逐园核实,摸清不卫生厕所的数量以及涉及学校和学生数量,分析卫生厕所建设、管理维护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情况。(二)制定卫生厕所改造技术指导意见。坚持适度超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卫生厕所改造技术方案或指导意见。供水、污水管网配套完善的地区,可建设冲水式厕所,安装节水型卫生便器和节水控制器;有供水能力,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可使用节水便器的三格式等无害化卫生厕所;水资源严重短缺、给排水配套条件差的地区,可保留旱厕,进行安全卫生改造,如安装干封式粪尿分集蹲便器,改建无需冲水的“堆肥式”厕所等。(三)落实卫生厕所建设要求。参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城镇公共厕所建设等相关技术要求,合理设计蹲位数量,满足学生课间高峰期如厕需求;加强学校卫生厕所人性化设计,提高女性厕位比例,设置蹲位隔断或厕门,注重保护学生隐私。独立式厕所原则上应建在校园内地势较高、不易被雨水淹没处,贮粪池远离供水系统。应采取保温御寒措施。厕所蹲位不得建于贮粪池之上,并与之有隔断。厕所地面应防渗、防滑,厕所应设置洗手设施,一般配有纸篓和清洁工具,非连续性供水的水冲式厕所内应备有贮水设施。特殊教育学校、接收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学校,要建设方便残疾学生使用的卫生间及附属的盲道、轮椅坡道、扶手抓杆等人性化设施设备。(四)编制卫生厕所改造和建设规划。针对摸排中发现的不卫生厕所问题,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卫生厕所改造和建设规划。原则上所有摸排发现的不卫生厕所问题应于2020年12月底前完成改造;卫生厕所面积不足、男女蹲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须纳入规划并于2021年12月底前完成改造;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厕所能够在2021年12月底前完成建设的也应纳入规划。规划应明确所在县(市、区)、学校或幼儿园名称、建设类型(改造或新建)、建设数量(厕所数、蹲位总数、男女蹲位数)、建筑面积、厕所模式(冲水式、三格式、卫生旱厕等)、规划投资、资金来源、开工时间、完工时间等主要信息。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经县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会签加盖公章后,由市教育局汇总于2020年6月底前报省教育厅。(五)提高卫生厕所建设质量。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必须确保改造一所、合格一所、保障一所,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要严把工程质量关。防止出现化粪池下沉、硬化部位断裂、粪污处理设施漏底、返味问题;防止出现储水设施、化粪池等部位防冻措施不到位问题;防止出现厕具等设施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六)加强厕所管理维护。各市有关部门、各学校要注重卫生厕所的后期运行管理,制定落实厕所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学校厕所日常保洁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切实提高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厕所日常保洁管理,保持厕所地面清洁,墙面无乱涂鸦及不雅文字,便器内无粪迹、尿垢、杂物等,及时清除贮粪池内的粪渣、污水。厕所内设置废纸篓,引导和教育学生勿向便池内扔手纸及其他杂物。加强厕所设备养护、维修,定期检查维护厕所安全卫生设施,及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保证厕所卫生设施正常运行。定期消毒,安装必要的防鼠和防蚊蝇设施,防止蚊蝇在厕内滋生。(七)抓好粪污处理。卫生厕所建设的重点、难点是粪污处理。各地有关部门、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厕所粪污处理。建设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区,要将学校厕所粪污接入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市政环卫提供粪污清运服务的地区,学校应与市政环卫部门主动对接,将学校厕所粪污纳入市政环卫部门统一上门清理范围,运输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农村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幼儿园卫生厕所,可以建设分散式处理设施,鼓励各地探索粪污资源化、污水达标排放等经济适用技术模式,或运用生物、物理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八)提升学生如厕行为文明。各学校要把文明如厕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便入池、大便入坑、便纸入篓、便后洗手;教育和引导学生爱护厕所设施设备,不乱扔乱丢、不乱涂乱画,正确使用冲水设施、洗手设施,节约用水;教育和引导学生注意保护隐私,注意安全。把厕所卫生教育同日常管理相结合,营造共治共享的文明如厕环境。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