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海是冰心童年的摇篮,陶冶了冰心的灵性和情感,为她后来的创作赋予了无尽的灵感,《小桔灯》《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等经典作品,如潺潺流水,洒过读者们的心田。
![]()
1903年,因为父亲谢葆璋受命海军训练营营长,同时负责筹办海军学校,随父迁至烟台,在此居住的8年里度过了她幸福多彩的童年生活。 广阔的大海更开阔了冰心的胸怀。
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在冰心的心中影响深远,无法抹去,在她日后的很多作品中也得以展现。
![]()
冰心对烟台乃至山东的情感是很深刻的。
在《寄小读者通讯三》中,她说到:“山东是我灵魂上的故乡,我只喜欢中肯的山东人,听那生怯的山东话。”对烟台的的回忆,她总是记忆犹新。
在烟台,她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她在《忆烟台》中说:“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想就从四面八方涌来……”冰心对烟台有着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
"我童年时代的烟台,七十年前荒凉寂寞的烟台,已经从现代人们的眼中消逝了。今日的烟台是渤海东岸的一个四通八达的大港口,它朝气蓬勃、容光焕发地正忙着迎送五洲四海的客人。它不会记得七十年前有个孤独的孩子,在它的一角海滩上,徘徊踯躅,度过了潮涨潮落的八个年头。"
![]()
冰心一生三度来到烟台,但是1935年后直到1999年逝世,却再也没能“回家”看看,这也是她在多篇散文中反复提及的遗憾。
在冰心纪念馆里,“大海的女儿”、“割不断的详情”、“无尽的眷恋”、“永远的冰心”诉说着冰心与烟台的点点滴滴。
金钩寨、东炮台...她与烟台有着难以割舍的家国情结。
“我与父亲在东炮台的练兵场上,父亲说:"那些港口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她写道。
![]()
“村北的海军练营、村南的海军学校,都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间的金沟寨这个村落,一定还在山陬海隅安息着。这个我所熟悉的、一想起就感到亲切的、百十来幢偎倚着的村舍,里面生活着、劳动着我的淳朴勇敢的乡亲。他们如今一定和全国的农民一样,进步而富裕起来了。请你们接受我从千里外送去的祝福!”
冰心与大海的爱恋。
她在散文《海恋》中这样写道,“右边是一座屏障似的连绵不断的南山,左边是一带围抱过来的丘陵,土坡上是一层一层的麦地,前面是平坦无际的淡黄的沙滩。在沙滩与我之间,有一簇依山上下高低不齐的农舍,亲热地偎倚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在广阔的沙滩前面,就是那片大海!
![]()
这大海横亘南北,布满东方的天边,天边有几笔淡墨画成的海岛,那就是崆峒岛,岛上有一座灯塔。画上的构图,如此而已。但是这幅海的图画,是在我童年,脑子还是一张纯素的白纸的时候,清澈而敏强的记忆力,给我日日夜夜、一笔一笔用铜钩铁划画上去的,深刻到永不磨灭。”
![]()
冰心的小说是清新隽永的珍品。
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很深远。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散文风格也十分独特。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善于抓住儿童的特点,以亲切委婉的语调,与少年儿童促膝谈心,启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冰心的《三寄小读者》等系列作品,在全国少年儿童中产生了深刻影响,被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为“冰心奶奶”。
![]()
冰心的心一直就未曾离开过烟台。
冰心的女儿吴青曾经对烟台的客人说:“妈妈太爱烟台了,甚至胜过了爱她的故乡。大海在她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正是在烟台,妈妈认识了大海,也认识了大自然。我曾经问她为什么喜欢海,妈妈说大海使人心胸开阔、包容一切,大海给予别人的都是爱。”
老舍之子、冰心研究会名誉会长舒乙说:“烟台给了冰心终生的快乐和自由。冰心之所以对烟台、大海最有感情,把烟台称为灵魂上的故乡。”
![]()
如今,冰心纪念馆就坐落在烟台山上一座英式小楼上,在这里依山傍海,静静聆听那些过往的故事。时光匆匆,冰心笔下的烟台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变的是,她同烟台不曾割舍的情结,还有烟台人们对她的喜爱。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