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归有光墓
昆山有很多街道,以昆山籍贯的历史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亭林路,就来自明朝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号,亭林先生。柏庐路,是来自晚明教育家朱柏庐。震川路,则来自于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
如果你不知道归有光,那么,你一定听说过这句古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段出自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里的文字,是中国古文的天花板。
归有光,明朝古文第一大家。出生在昆山,祖籍太仓项脊泾,故以项脊轩为斋号。值得一提的是,与他同一时期的内阁首辅王锡爵,文坛领袖王世贞,都来自于太仓。与归有光的祖籍,相距不过几十里路。与这两个位高权重的老乡比起来,归有光的仕途,就要寒酸很多了。归有光的祖上,也是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一生布衣。等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道业已中落。归有光年少成名,十岁著文,名震乡里。之后却时运不济,直到三十五岁,才取得南京乡试第二名。至此,得以名声大噪,震川先生之名,在江南的士林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后,连续八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六十岁才勉强取得功名。出任长兴县令不到两年,就因为书生意气,被明升暗降了。之后的宦海沉浮,籍籍无名。最后以六品的虚衔抱憾去世。
归有光出生在昆山,读书成长也都在昆山。但是,得以名扬天下,却是他在上海嘉定的安亭书院,开馆授课之后。归有光继承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优良传统,视羽毛为生命。与当时官场上的蝇营狗苟,格格不入。终极一生,都保持着洁身自好的人品名声。诸如纵容小妾砍枇杷树之类的网络流传,都是近人的捏造。做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和归有光在文学创作的理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王世贞倡导“文必秦汉”的文学复古,而归有光则主张文学创作,首先需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观念。世贞晚年,也心悦诚服地尊称归有光是当今古文第一大家。
我没有读过高中,所以,对列入高中语文课本的《项脊轩志》,我还是在参加工作后,在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时候,才有所了解的。也正是因为这篇文字,而知道了归有光,断断续续,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以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能达到这一高度的作家,可与归有光相毗比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寥寥无几。归有光的墓,坐落于震川园,震川路和柏庐路十字路口的西南角,震川桥的西北侧。园区不大,面积也就两三百平米,院中多是一些散步老人。院中有亭,亭里有七八个老人围坐,撩拨丝竹自得其乐。墓在亭北,紧挨着车水马龙的震川路。周边是昆山的闹市区,想必,长眠于此的震川先生,当是永无宁日的。
文如其人。用近似絮絮叨叨的叙事手法,不经意间,描绘出一副人间爱恋的美好画卷。情至深处,感天动地。震川先生,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