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段描写老烟台丹桂街的文字,重现当年的繁华盛况
![]()
“上世纪四十年代,爷爷家住所城北门外,出门左拐行走百余步就到了丹桂小舞台的落子园。小舞台是一排木结构的两层小洋楼。第一层驻有占卦、算命、代写书信等一系列的摊子。在旁边有一个不大的露天广场,这里每天有各种娱乐表演。当时烟台有名的戏法大师的陈会亭常来此表演;还有一位大力士张德起也定期在此表演举重。二楼南头设有一个高出地面三尺左右的小舞台,演员们围坐在舞台的四周候场化妆,乐队文武场则在台的右角伴奏。台下设有十多张八仙桌及圆桌的观众席,桌上摆着香茶、香烟、瓜子糖果等小零食供观众看戏时享用。跑堂的老汉拿着写有剧目名录的摺子穿梭其中,热情地向观众们介绍着每名演员的拿手好戏。最受欢迎的要数花金凤和李红月演唱的京剧《空城计》选段和《荒山泪》选段了,那优雅婉转的唱腔、细腻洒脱的身段、华丽的服饰,以声绘情,让人身临其境,情绪随剧情跌宕起伏,使人又是喜来又是悲。喜悲过后,还可以到路北的驴皮影剧场换换口味,比如点一出热热闹闹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凡看过者必定直呼过瘾。然后再跑到街西首画家王慧元先生开的“洞天画馆”消遣一会儿,在那里看看书,顺便买上一些小人书或者几张绘有二十四孝的画片,也是十分惬意的事。![]()
毫不夸张的说,当年烟台最繁华的地段就是这条丹桂街了。花灯初上流光溢彩,丹桂大戏院鸣锣开台!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纷至沓来,购物消遣、吃喝游玩。在街西首一个不显眼小摊上,一位卖拌海蜇的老人正精心地把晶莹透亮的新鲜海蜇切成半指宽的细丝,加上自制蒜泥、香菜、椒盐和烟台产的老陈醋等作料,再撒上一把新产的白芝麻作为搭配,稍加搅拌便香辣四溢,然后盛入敞口的大瓷碗里。那海蜇丝入口即化,鲜味与蒜香混合在一起,再加以椒盐提鲜、香菜提味,一碗下肚后顿觉满腹清爽无比,回味无穷。关于这个拌海蜇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某日,一名在烟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丹桂街闲逛,看到有人吃海蜇便大惊失色,他用熟练的汉语好心提醒卖海蜇的老人,说他曾经研究过生物,深知海蜇有剧毒不可食用,并给老人讲述了美国舰队的一名水兵在崆峒岛海域被海蜇毒蛰伤致死的事。后来,这名传教士又尾随一年轻的食客,在他家门口等了一夜,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一位老妪开门出来打扫街道,便急忙上前打听昨晚吃海蜇人的情况。老人说儿子昨晚来家后一头扎在热炕头就呼呼大睡,清晨鸡还没叫便下地干活去了。这名传教士听闻后目瞪口呆,当晚就回到丹桂街买了一碗海蜇,试着品尝了一小点点,立觉鲜味非凡,便一口气将一碗海蜇都喝光了,真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从此以后,他不仅是海蜇摊上的常客,还常常把他的教友信徒们一起带来吃海蜇。![]()
总观丹桂街上的小吃大约有三鲜片汤、叉子火烧、脑饭、千层油饼、香油炸果子(油条)、油炸糕、大锅饼、空心拉面、三棱拉面、烩油饼、烩片片等。当时最出名的是祖籍天津卫的王麻子精心制作的孙悟空七十二变烧饼,一层一种味道,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口味很独特,就连那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阔老们也会在半夜听完戏后赶来过把馋癮。”繁华落幕,如今的丹桂街早已不复当年的热闹。关于老烟台的丹桂街,你还听说过哪些故事呢?附:提起丹桂街的来历,1898年京剧首次登临作为“商埠码头”的烟台,很快征服了看惯柳腔、茂腔的烟台人。1906年,大连人张子禄意识到烟台这座“京剧码头”在京剧界的重要地位,便投资修建了“德桂茶园”,1916年更名为“丹桂大戏院”。因为戏院的繁盛,门前的“一面子街”也同时更名为“丹桂街”。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