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滑车”,多年不见,你还好吗?
现在想来,我最开始进入网络的时候,应该是在2006年的夏天。
实际上,2002年的时候,在公司的那台老掉牙的电脑上,就可以做到上网冲浪了。只是,那时候,所谓的上网,除了聊天室,也就是看看门户网站的新闻了。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候的网络,其实,和报纸的扩大版没什么区别。
我照样每周买两期《足球报》,还有两期《体坛周报》。2002年,前者每期是一块钱,后者是一块五。贵有贵的道理,因为,那时候,中国最牛的女记者,李响,在《体坛周报》就职。
现在想来,那些年,上班的时候,坐在公司厕所的马桶上。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一平米的空间,于我来说,就是人间天堂。一个多小时后,哆哆嗦嗦提上裤子,走出来,如同打开了一扇春天的大门。惬意窃喜,唯有满足二字可以表达。
2006年春天之前,我家拉了宽带,买了电脑。电脑之于我,除了浏览网页,刷新浪博客,其他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消磨在烟台论坛上了。
没有自媒体时代的BBS,几乎就是网络平民狂欢的仅有场所。大的论坛,诸如天涯网易,且不必说。我是烟台人,关心的,还是本地生活。那时候的烟台论坛,几乎就是烟台365天24小时的现场直播。一个突发事件,一分钟内,上传的主题,就已经能刷屏了。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挑滑车”。
“挑滑车”,是一个网名。后来,其实我也知道他的真实姓名,讲真,和“挑滑车”的历史典故,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不像我,刚开始上网的时候,注册什么,都是老老实实的用真名。
时至今日,我依然强烈拒绝,网络朋友面基这件事。在我的观念里,网络和现实,应该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各自在各自的时空里,痛并快乐着,不亦乐乎?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挑滑车”,在我遇到的人群中,他读书很多,涉猎很广,非常博学,而且,非常难得的是,他不读死书,智商非常高的,情商更是出奇的美妙。
人生至此,尘世中,鲜有我佩服的人。逢场作戏也就罢了。“挑滑车”,是我真正发自内心敬佩的人。
那些年的烟台论坛,有插科打诨的,有装疯卖傻的,有自取其辱的,更有打着黄色的擦边球,操纵话题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挑滑车”,在那个喧嚣尘上的网络时代,在烟台论坛,无疑是最清新的一抹风。他的文章,大多都只有三两百字,多则也不到五百。文字内容所涉及的,从烟台本地的民俗典故,到历史文化演变,只言片语,恰到好处,信手拈来。不事雕琢,自得风流。
那些年,我像一个小迷妹,热衷于追“挑滑车”的帖子。只是,那时候的论坛,没有打赏功能。倘若有,我肯定会不吝惜自己的钱包。
十多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和“挑滑车”见面了。某个初冬,那天,我偶感风寒,正要去打吊瓶。我们俩,在他的车上,闲聊了一会。第二年,大樱桃上市的时候,我们俩,又在某个小区的门口,见了不到一分钟。我的车停在那里,怕阻碍了交通,只能匆匆作别。
就此后,至今,再无任何交集。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
自从网络普及的这二十年,毋庸讳言,也是中国国民文化素质大幅度下滑二十年。都玩网络了,读书越来越少了。都以为,网络上什么都有,实际呢?
“挑滑车”,比我的年龄还要小。历史专业毕业。职业和专业无关,事业有成。走在茫茫人海里,不惊艳,也不玉树临风。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是玉树临风一样的存在。
因为,他读书。
网络是供给的。是别人给你的。读书,有选择地读书,才有可能,做好自己。
今天的一则消息,几乎是摧毁了我对文学最后的信仰。读书人,被不学无术的俗人,打败了。我宁愿相信,这仅仅是文运衰竭的标志。
也不敢想其它。
只是,想念“挑滑车”,想念那个文笔一流,学识积累,深不可测的朋友。想念那个敢表达,敢秀肌肉,敢亮剑的的“挑滑车”。
一起祈祷,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