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佛塔,以及三合塔的絮絮叨叨
前几天,一把大火,把烟台这个三线城市,一下子送上了热搜。外地人可能不了解,这场大火的地点,大南山,对烟台来说,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大南山,位于烟台中心城区的中心地带。也就是说,大南山,是烟台中心城区的中心,是烟台中心地标的至伟所在。
而位于大南山之巅的三合塔,则是烟台中心地标的制高点。通俗地说,除了烟台山灯塔,三合塔,是公认的,烟台的第二守护神。
这些年,我在江南,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因此,也得以游历了江南的很多地方。在我的手机相册里,我亲身到过的,虔诚朝圣过的,亲自拍过的佛塔照片,至少,也有三位数了。
在我的认知里,江南一带,但凡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古镇,几乎鲜有例外,城中镇上,都有佛塔的耸立。即便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绝大多数,也都能见到佛塔的存在。
塔,通常意义上,是一个来自于佛教的名词。魏晋南北朝之前,在中国的典籍里面,塔,又被称为浮屠。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其意就是,救人一命,胜过建造了七级的佛塔。
我们平常形容人的“八面玲珑”,也是来自于佛塔的概括。两千多年来,七级八面,几乎成了中国佛塔的标配。这其中,虽然也有四方塔,也有13级塔,但都是小众的存在。
佛教起源于印度。可惜在印度,佛教的印迹,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了。塔的起源,和佛教一样,也是来自于印度。只是,即便是在印度佛教盛行的时期,佛塔,不过是类同于普通的房屋建筑,没有规格层面的要求,一点也不高大上。
但是,塔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着严格的内容要求。在佛教届,历来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只有埋葬释迦牟尼舍利的建筑物,才可以称作塔。其他,无论镇守什么绝世珍宝,都不可以称作塔。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只要是被称作佛塔的建筑,一定是有释迦牟尼舍利的。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释迦牟尼的舍利,也随着中国佛塔的次第落成,在中国各地的土地上,雨后春笋般生根驻扎。中国化的佛教,对于释迦牟尼的虔诚供奉,远远超过了印度。于是,中国的佛塔普遍规模,是印度佛塔可望而不可及的。
扯远了。重复一遍,在江南,千年的古城古镇,哪怕是古村落,没有佛塔的,少之又少。以我的游历记忆,在我看来,连百分之五都没有。
中国人,历来都讲究神灵庇佑。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只是个浅尝辄止的过客。不敢,也不敢说什么。
再说烟台的大火。据说,那天晚上,肆虐的大风,裹挟着火龙,已经逼近到三合塔附近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了。
我的一位朋友,那时,就在救火的现场。他的原话,如是说,“突然,风向改变了,大火,贴着三合塔,绕了个弯,朝着东南方,继续燃烧过去了。”
三合塔,毫发无损。
当然,也有人说,是提前做了诸如防火之类的什么功课。貌似,这样的说法,不靠谱。近似于胡说八道。
严格意义上来说,三合塔,并不是一座佛塔。三合塔始建于元朝,起初,是一座道教的道场。而三合塔其名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供奉着“儒释道”三家信徒的遗骨而得名。
只是,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以排他性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像三合塔这样,能够真正做到兼容并蓄,并行不悖的,也真的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壁立千仞的坦荡,才能屹立不倒,镇守一方的。
三合塔高高矗立,天佑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