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生活
三伏天里,不是骄阳似火便是闷热难耐,这几天客厅里的空调似乎就没有关过,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们嫌卧室里不凉快,还要把电风扇再拿进来吹着。等他们睡着了再偷偷关上。
印象中小时候的夏天似乎要更热一些,华北平原上的夏天不像海边,没有一丝的风丝儿,即便偶尔吹过来一阵,也是燥热的气流。
没有空调的年代,电风扇就是最高档的电器了,不过为了省电费更多时候是人手一把大蒲扇,呱嗒呱嗒的扇着。人们为了对抗燥热的伏天,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在门口的过道里吃饭纳凉,因为那里有穿堂风。在院子里打地铺睡觉,觉得院子里似乎没有室内那样闷热,但往往被蚊子咬的落荒而逃。甚至我还尝试过跑到屋顶上睡觉,却发现屋顶上面似乎像个热炕,只能作罢。
不过如今回想起来却似乎并没有多么的苦,反而留给我更深印象的是冰在水窖里的大西瓜,是妈妈做的凉水面拌黄瓜丝芝麻酱,是奶奶一边给我们扇着扇子一边给我们念叨着心静自然凉,是从小卖铺里买回来几根冰棍,爸爸泡在啤酒里一饮而下。
没有空调的夏天似乎也不是那么的酷热难耐。
小时候的冬天也没有暖气,而且似乎要比如今冷上许多。家家户户提前买来煤,自己打成煤球,等到了三九天,升上炉子,安上厚厚的棉门帘,一家人围在屋子里取暖。睡觉的时候,妈妈会提前准备好热水瓶,放在被窝里,钻进被窝里脚便有了一个温暖的安放之处。
等我们都睡下了,妈妈会把我们的棉鞋、棉裤放在炉子的周边烤着,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踩在一片温暖之中。
寒冬腊月里,所有的美食似乎香气更加的浓郁,不管是刚出锅的大馒头,还是炉膛里的烤红薯,如今想起来都满嘴生津。
没有暖气的冬天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冰冷。
和如今相比,当时的生活应该算的上苦难,尤其是在乡下农村,一切都需要亲自动手,取暖做饭需要自己去准备柴火煤球,去挂烟筒,去掏炉灰,每一步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确实说的上辛苦。
但正是有了这份辛苦,升起的炉火似乎更加的有温度,做出的饭菜也更加的有味道,过的日子也更加的记忆深刻。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尤其是步入城市,住在楼房里过上了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每次回老家都是五一十一,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寒冬酷暑季节,父母都会顾虑孩子遭罪不让回家,即便是过年也是老人过来凑我们。
其实少了这份苦难生活的磨难,日子也变得寡淡了许多,甚至连年味也淡了。如今又开始怀念起过去那种寒冬酷暑里的苦难日子。
不过我的这些话如果被爷爷或是父亲听见的话,又该嘲笑我了,在他们心中对苦难的理解或许要深刻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