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中医治疗思路(董洪涛)
一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5-15岁儿童的常见病,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病情发生时患儿以咳嗽、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若对其未能采取及时、高效的治疗方法,极有可能导致多发系统并发症出现,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有研究发现,此病的发病率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菌株广泛流行而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西医学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要治疗方法,但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日益加重导致支原体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我推荐选择中医,我的理由是,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治病求本,且中医治疗此病颇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古代医家对于此病早有思考。
在《内经》中即有关于本病的相关记载。比如,《内经》记载:“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这里就概括性描述了小儿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并发现,此病若不能及时治疗,可能预后不良。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描述此症的表现为:气逆而上,咳嗽气喘。
之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比如,元代朱丹溪《幼科全书》中有“胸高气促肺家炎”的记载;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喘息、气促、咳嗽、咳吐稀涎、喉哑、脉洪数等肺炎喘嗽之症是因上焦湿热引起。
其二,从中医来分析,此病病位在肺,但与脾密切相关。
咳嗽源于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显然,病位在肺。
寒露养生,关键在于润燥,避寒。建议早睡早起,节食少动,勿太辛劳,勿出大汗,衣可略薄,以让身体感受到寒凉秋气。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寒露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
肺与脾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从生理来看,肺气充足得益于后天脾胃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健运,则肺卫自固。
再从小儿的体质来看,往往是“脾常不足”,土不生金,母病及子,故肺气易虚,出现咳喘症状。
其三,中医擅长治疗此病。
中医治疗此病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缓解临床症状;二是减轻咳嗽频次;三是缩短病程;四是减少复发。
我的建议是,若小儿罹患了支原体肺炎,建议首选中医。中医治疗不但有效,更重要的是,中医擅长辨证论治,既能治标而改善症状,还能治本以改善体质,可谓标本兼治。
二
我临床治病,多喜从体质来辨证。我的思考是:
其一,生命以正气为本,而体质代表着人体的正气状态。不同体质,其正气的旺衰状态不同。
其二,体质决定了疾病的发病特点、证候演变、兼夹病和预后。
其三,若能在辨识体质的基础上,配合辨证论治,可以极大地提高疗效。
其四,从体质来论治,更能体现出中医“以人为本”、“以正为本”的理念。
以小儿支原体肺炎为例,在治疗时亦当考虑先辨识体质。
按今时有学者的经验,支原体肺炎患儿可分为均衡体质、偏阳虚体质、偏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和内热体质。这位学者还发现,不同体质小儿患支原体肺炎后其发病状态各有不同。
均衡体质的患儿急性期多表现为风热闭肺证和痰热闭肺证,后期大多向愈,少数表现为阴虚肺热证;
偏于阳虚的患儿急性期多表现为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和痰热闭肺证,后期多表现为肺脾气虚证;
偏于阴虚患儿急性期多表现为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后期多表现为痰热未清和阴虚肺热证;
痰湿体质患儿急性期多表现为痰热闭肺证,后期表现为痰热未清证;
内热质患儿急性期多表现为风热闭肺证和毒热闭肺证,后期表现为阴虚肺热证。
我的思考是,这个观点非常新颖,值得我们临床重视。我认为任何疾病都可用辨识体质的思路来施治,这样有益于提高疗效。
三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病变部位在肺,临床治病时,当重视从肺论治。
比如,若属风热闭肺证,或痰热壅肺证,这往往是支原体肺炎急性期的主要表现,当用清、宣、降法,治以清热解毒、宣肺解表、降气豁痰。
有人通过检索从1984-2016年中国公开见刊的中医复方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文献,发现今时医家使用的主要核心药为麻黄、杏仁、黄芩、桔梗、石膏、鱼腥草、桑白皮、半夏、百部等。而分析这些药味,显然都入肺经。
也有人收集CNKI中中医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方剂,共收集中医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方剂282条,共包含180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前10位的分别为甘草、苦杏仁、麻黄、黄芩、石膏、桔梗、桑白皮、半夏、陈皮、茯苓。而这些药味,也都与肺相关。
有人分析了采集北京、南京和南宁共49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分析其表现出来的症状,排在前7位的是:咳嗽、发热、痰少、食欲不振、夜寐欠安、流涕、鼻塞。舌象排在前3位的是:舌红、苔黄腻、苔黄。从症状来看,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其出现的频次为96.96%,几达百分之百。咳嗽的病位当然在肺。
我的思考是,病在肺,其治当然在肺。当根据症状来灵活选择对应的治法。比如,有热就要清肺,有咳就要宣肺。
四
至于恢复期的支原体肺炎,当从补虚入手。
其一,有人建议从脾入手论治。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正气耗伤,肺病及脾,容易造成脾虚。更兼小儿本来就容易脾虚,由此说,在恢复期多见脾虚证。
可以考虑用培土生金法,比如,有人以桑白皮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满意。并指出恢复期“肺脾两虚”之证候,临床伴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动则汗出,时有低热,咳嗽迁延不愈,咳而无力,痰少色白,便溏,夜寐欠安,舌淡,苔腻薄白,脉细而无力。
其二,有人主张从肺肾论治。
有人认为,临床上诊断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病程多已近1周,此时邪气未去,正气已损,加之小儿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体,肺之气阴损伤较典型肺炎出现较早,故以扶正祛邪为组方原则,在三拗汤的基础上加黄芪、黄精、沙参,补益肺肾,益气养阴。
我的思考是,久病必然正虚。而正虚存在着几种可能。或病在肺,或病在脾,或病在肾。但我从临床观察到,肺脾两虚者多见,而肾虚者并不多见。大概小儿一般不容易出现肾虚之象。
我主张在恢复期重视补肺补脾。这既符合医理,也从临床可以得以验证。
而且,从临床来看,在恢复期的患病小儿主要存在着气虚,阴虚,或阳虚的状态。也有气阴两虚者。
五
此病虽然主要表现为咳嗽,但亦当重视化痰。可以说,痰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产物。小儿感受外感之邪后,肺失宣肃,肃降失职,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而聚液为痰。
明代大医张景岳认为:“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明代李梴亦说:“痰乃津血所称。”
有人调查发现,支原体肺炎患儿证型分布以痰热阻肺和痰湿阻肺最为常见,痰热、痰湿是主要病理因素。
关于化痰,我主张以二陈汤为主,这是一个极平和的化痰方,且疗效非常高。
治疗此病,当分发作期与恢复期,治法有所不同。
从临床来观察,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可分为发作期和恢复期。在发作期多可见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而在恢复期,则多见痰热未清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
一般来说,在发作期以邪盛为主,故治疗时当重在攻邪,并要区分寒热、虚实。重在在于治肺;
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用方,我的建议是,在发作期不妨考虑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合以桔梗、黄芩、鱼腥草等药味,兼有痰者,可合二陈汤。如此合方可以疏风宣肺、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清泻肺热,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主要生理指标复常的时间,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而在恢复期,以正虚为主,故治疗时重在扶正,一般可从补肺、补脾入手论治。补肺补脾都可考虑用参苓白术散化裁。
建议配合针灸,尤其是发作期,当病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可点刺少商、耳尖稍出血,并针刺鱼际、尺泽、足三里诸穴,能迅速缓解诸多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