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之旅—天崮山游记
深秋季节宜登高望远,恰逢周末风和日丽,二十多度的温度一点看不出还有十来天就要立冬了。
本来计划去免费的塔山,不过周六路过的时候看见山海路上停满了车辆,顿时没了兴趣,车水马龙的景象和我印象中秋季登高的场景多少有些不符。
天崮山是临时决定的目的地,不曾想市区周边还有这样一个号称江北小黄山之处。不爱动弹的爱人还在犹豫着,嘟囔着爬爬塔山也挺好的。不过在我的坚持下,还是出发了。
下高速后还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虽然温度还很高,但毕竟已经过了霜降,属于深秋季节了,红色、黄色、绿色,还有夹杂其中的无数种过渡色,陆离斑驳,五彩缤纷,有的挂在树上,有的铺在地上,漫山遍野,层林尽染。
孩子们看见路两旁苹果树上的红苹果,心动不已,嚷嚷着要下去摘两个。在我印象里,霜降以后,苹果应该摘的差不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这里依旧有不少还在树上。路上随处可见的果农依旧开着三轮车忙碌着。找了一个人少地方,把车子停下,嘱咐孩子不要摘特别大的,一人摘一个就可以了。
不禁想起了办公室的大哥说起的话,其实果农自己也舍不得吃好苹果,都是捡着有伤的或者不好的吃,如同小时候学过的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如今仍能记得其中的诗句,不知道如今的课本上是不是还有这篇课文。不过两个孩子还是一人找了一个大的,心满意足的抱着回来了。返程途中,特意找个地方买了一袋子苹果,也算是我的一点补偿了。
天崮山并不高,也不大,算不上雄浑壮丽,但是却十分的陡峭,好在山的上半程已经修好了木栈道,拾级而行,依旧像爬梯子一般。蜿蜒上千米的天梯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盘旋在山间,远远望去十分震撼。爱人本就胆小,不过看着两个孩子都蹦蹦跳跳的上来了,自己也只好咬牙往上爬,不过明显可以看出脸色凝重,眼神也不敢四处张望。
天崮山之美在于奇,香炉顶、三生石、神龟探海……奇峰迭出、怪石嶙峋,这在看惯了土山的北方是不多见的,再加上各种造型各异的松树,真有点黄山的意境。其实黄山我并未去过,仔细想想国内的几大名山其实都未去过,让我这个自诩爱好山水之人不免有些汗颜,不过这依旧不影响我的山水之乐,于无名之山处去体会山水之间的奥秘,这才是我的本意。
天崮山有五个山头,各有各的名字,号称福禄寿财喜。我们爬的是插旗顶,据说是唐王路过此地,插旗之处。对于这种传说我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先不说唐王的活动区域是否会涉及到我们这个东莱之地,即便真的路过,怎么会无聊到爬到山顶插杆大旗呢?不过山下的寨前村、寨后村,又让我不得不半信半疑,这里或许真的有某个部队在此驻扎。不过传说本就这样吧,似真似假,才显得生动有趣。
因为知道下山途中有长达几百米的玻璃滑梯,本来对爬山不感兴趣的儿子也变得生龙活虎,一马当先的冲在最前处,吓得我们在后面不停的喊着“慢点,等等我们”。一路也顾不上停留,害的女儿总是埋怨都没有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不过等爬到上面才发现,并不需要遗憾,因为上面的风景要远比下面的更加秀丽和壮美,无限风景在险峰,爬山如此,生活或许也如此吧。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栖霞、龙口、蓬莱三个区县的景色尽收眼底,辛勤收获的果农、忙于生计的百姓都看不见了,只有五彩斑斓的色彩,深绿、浅绿、暗红、亮黄,还有一湾湾的水洼点缀其中。在山水之间,人类总是显得如此的渺小,如同果树下忙碌的蝼蚁,一旦登高望远,便隐匿不见。而所有的烦恼也跟着烟消云散,由此可见,烦恼皆是因人而生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不过此行确并没有多少悲寂之情,或许和孩子们一起有关。突然想起前阵子看的一本关于美学的书,中国自古以来有两种美,错彩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楚辞汉赋、殷商时期的青铜重器,无不是错彩镂金、无比华丽。王羲之的字、顾恺之的话、宋代的白瓷,都属于芙蓉出水之美。书中说到,自魏晋以后,中国文人渐渐认为,后一种美更加的高级,开始抛弃前者而歌颂后者。
我倒并不这么觉得,芙蓉出水之美固然高雅,但是却多少有点小家子气,更多的是文人的自怨自艾,悲秋悯春。不信你看这忙碌的果农,有几个有悲悯之情,而那怪石嶙峋的山峰、层林尽染的丘壑、挂满果实的枝头,不更像一个个错彩镂金的国之重器么。这才是大气之美、壮阔之美,这才是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