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亲舅大
前两日和老家的母亲通电话,说三舅给她打电话,要接她去县城的三舅家住两天,过去洗个澡,顺便在县城里赶个集,买买过年用的东西。
没想到三舅想的这么周到,虽然老家里安装了暖气,也有太阳能,但是冬日里洗澡确实不太方便,临近年关,母亲自己一个人去县城买东西,也确实不放心。三舅的提议正好说到了心坎里。
姥姥姥爷家离我们村子不远,大概十几里路的样子。如今马路四通八达,开车的话十几分钟就到了。但在儿时的印象里,逢年过节妈妈骑着自行带带我去姥姥家,在乡间的土路里七扭八拐,感觉很远很远。
老妈姐妹四人,兄弟三人,也算是大家庭了。几个姨除了母亲留在老家外,其他基本都远嫁他乡了。不过三个舅舅一直都在老家务农。父母那一代还是老一辈儿的传统,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母亲自从嫁入我们家,就把这里当成了家,除了逢年过节、姥姥姥爷生日或者有事儿回趟娘家外,其他时间很少回去。虽然娘亲舅大,内心里和几个舅舅很近,但是以前和他们亲近的机会并不多。
父亲去世后,尤其是今年母亲自己住在老家,或许是上了岁数闲下来了,舅舅们和母亲走的比以前近了很多,平日里隔三差五打个电话,母亲有事儿的时候也是找舅舅们帮忙。
三舅在他们兄妹里最小,今年还不到六十岁,下面有两个闺女,如今都已经嫁人生子,外孙子、外孙女好几个。父亲生前和三舅的关系很好,三舅每次来都坐在一起聊天聊很久,用父亲的话说,两个人比较对脾气。受农村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三舅总是羡慕两个儿子的父亲,父亲则宽慰三舅,以后压力小,可以早早享福。
三舅勤劳能干,年轻的时候除了种地以外,还和别人一起串村收粮食、收棉花,后来老家的农田被占了以后,便和妗子两个人一起去北京打工了,我和三舅开玩笑,快五十岁的年纪当起了北漂一组。看大门、整理共享单车……干一些杂活儿。
父亲病重的时候,在北京工作的哥哥过来,三舅特意要求跟着一块过来,陪着父亲聊天说话,那段时间是父亲生病期间最高兴的,还一起给父亲过了七十岁的生日。寿宴上我和哥哥陪着三舅喝了不少酒,酒后陪着三舅去海边一起洗海澡,有说有笑,压在心头的乌云似乎也淡了一些。可惜还是天不遂人愿,在舅舅回去的三四个月后,父亲离我们而去。
不知道是不是受我父亲去世的影响,三舅从那以后没多久便把北京的工作辞了,用这些年挣的钱在我们老家的县城买了套楼房,回到老家开始颐养天年。不过终究是还不到六十岁的年纪,闲不住,偶尔在小区附近的学校看个大门或者干点别的零活。
三舅的两个女儿教育的都很好,虽然学历不是多高,但是都善良、孝顺、明事理,对待长辈彬彬有礼。找的婆家都是老家附近的,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家,如今也在县城里买了楼房。大女儿两口子都在县城工作,隔三差五的便过来看看。二女儿两口子在北京工作,孩子放在老家,逢年过节的便回来。
三舅是个很有趣的人。平时总是笑呵呵的,和我们小辈儿说话更是没有长辈的样子。平日里没事儿的时候骑着电动车回村子里打个牌,或者去周边钓个鱼。在北京打工的时候,还自学的萨克斯,和我们视频聊天的时候偶尔表演一段,听说如今都可以外出表演挣钱了。
因为在外打工的时候一直交着劳保,再有一两年三舅和妗子便可以领上退休金了。平日里含饴弄孙,没事的时候骑着电动车回村里逛逛,真像父亲说的早早的便享上了福。
三舅总是说我们上大学外出工作的人有出息,都是有能耐的人。可是却并未享受过我们的一丝孝顺,反而对我们帮助良多。而他自己也已经活成了我们羡慕的样子。
有德之人,福必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