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
许家印550亿元资产被冻结、接管,包括家族33家公司、车牌粤A98888的劳斯莱斯幻影、多个境外银行账户等
信托并非“绝对安全”,更不是“避债神器”。只要法院认定你设立信托的动机不纯,资产想藏也藏不住。其实,信托制度的本意是服务于财富管理和家族传承。许多发达国家的信托法,允许个人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打理,实现家族财富的长期稳健传递,也能隔离正常的商业风险。但一旦信托变成了“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工具,法律就会果断介入。香港法院这次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你可以玩花样,但只要资产的实质控制权还在你手里,信托的“外套”就成了透明的。不少人可能会问,难道所有家族信托都要被追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信托本身并不违法,关键在于设立的动机和实际操作。许家印的案例之所以被“击穿”,一是因为转移资产的时机——在恒大已经出现严重财务危机时大笔分红转移,明显带有恶意逃债色彩;二是信托结构形同虚设,受托人只是“傀儡”,实际控制还在许家印手里;三是资产转移直接损害了众多债权人的利益,法院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家印案的判决还产生了国际连锁反应。清盘人不仅在香港控住了信托财产,还向英国、美国等地法院申请协助,陆续冻结了许家印、丁玉梅等家人的海外资产。英国法院甚至只允许丁玉梅每月领两万英镑生活费,连买菜都得向法官打报告。可以说,全球主要法域对恶意逃债的资产结构都在收紧,越来越难有“法外之地”。案件背后,也暴露出中国高净值人群在财富传承和法律风险管理上的一些误区。很多企业家习惯了用公司、信托、离岸架构做财富安排,却忽略了法律底线。只要涉及债务、诉讼风险,信托就不是“金钟罩”,而是一层随时可能被穿透的薄纸。许家印案里,连母子之间都因资产归属问题对簿公堂,家族内部的撕裂比想象中更现实。再回头看看信托和公司“面纱”的关系。其实法理上很相似:如果公司只是控制人“玩壳”的工具,法院可以“刺破公司面纱”,让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负责;如果信托只是债务人藏钱的“马甲”,法院同样可以“击穿信托”,把信托资产算进清盘范围。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防止当事人滥用法律工具,损害公平交易和债权人权益。更重要的是,这一判决对中国法律制度也是一记警钟。目前我国公司法已有“揭开公司面纱”条款,但信托法关于“虚假信托”认定还不够明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加速,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类似案件。如何完善“穿透”机制、加强实质审查、堵住法律漏洞,是立法者和司法者都要面对的新课题。许家印家族信托被击穿,意味着财富的“安全港”其实没有绝对保险。对于企业家、高净值人士,或者所有在意资产规划的人来说,真正的“安全线”,其实是法律和诚信的那条底线。财富固然重要,但如果要靠钻法律的空子才能保全,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