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了聊聊烟台的“棍”文化
烟台的“棍”文化是在八十年代崭露头角的。
开始是一些街坊老爷子们晨练的专利玩物。我记得最早的“棍”是“老灰菜杆子”和“藲了”(山上的一种藤棍)。人们在河边沟叉子寻找当年生又高又粗的老灰菜杆子,把它放在水中沤透了之后再剥皮晒干,打磨的雪白溜光,拿在手中又轻又有弹性。而上山能采到“藲了”很不容易,那时谁拥有又长又粗的这两种棍格外神气,早晨晨练上山拿着很是威风。
但是这两种棍源很稀缺,很快人们又转向了花椒棍。花椒棍取材较多,而且不用过多加工,晒干之后不用剥皮,把刺磨光,刷上清漆即可。这种棍最大优点是原汁原味,长棍可以耍,短棍可以敲背打背保健,很受大家的欢迎。
再后来是山上的野生山枣木,
这种棍较多,木质也坚硬,剝皮打磨光了之后,
再用橄榄油反复搓,直到把棍搓透了用手把玩水光溜滑,使其逐渐变成了枣红色。
而玩棍的高端一族则是用老辈的大杆称或高档山梨木等加工改造成手杖,
显得非常豪华气派。通常高档的一根棍都几百上千,许多中老年男人把它当做身份的象征,墨镜一戴提上小棍活脱一个大佬。
玩棍的多了,烟台也催生出了“棍“市埸,在辛庄街古文化市场,卖各种棍的不少,从几十块钱到几百上千的都有,但烟台真正玩棍的还是那些自采自制的老人,年复一年有的自己都做了几十根棍了,但仍然是乐此不彼,做了也不卖,亲朋好友要就给,图的就是一个乐趣。坛友们,你还有哪些改正补充的请发言。
年轻的朋友重陽节之际如果家里的老人爱好这个你买上一根好棍送上,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