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功

烟台每一种特色小吃,都有传奇的历史故事...

本文已经收录在专题:
烟台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海边的城市,除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有着数不尽的美食,深深吸引着我们。作为一个烟台银,没事下楼去吃个焖子,再来碗福山拉面,就是我们的日常了。但烟台的美食不光好吃,一个个还都特别的有内涵,今天小编给大家挨个扒一扒它们的传奇来历。
01
烟台焖子
焖子,烟台最本土的小吃,在烟台风靡多年,现在名声也是丝毫不减当年。依旧保持着他惯有的味道,每每走在街头,闻着不远处的煎焖子的香气,总是要驻足尝一口.....

相传一百多年前,有门氏两兄弟来烟台晒粉条,有一次刚将粉胚做好,遇上了连阴天,粉条晒不成,面胚要酸坏,情急之下,门氏兄弟将乡亲们请来用油煎粉胚,加蒜拌着吃,吃后异口同声说好吃,有风味。于是便帮门氏兄弟支锅立灶煎粉胚卖,人们都说好吃,但问此食品叫什么名,谁也说不出。其中一智者认为此品是门氏兄弟所创,又用油煎焖,就脱口而出叫“焖子”。

烟台焖子从前多在街头小摊经营,1998年开始搬进了大雅之堂,并由名吃认定会认定为烟台名吃。
焖子可以说是陪伴烟台人一路成长的美食,直到现在烟台那些有名的焖子摊依旧伫立在街头巷尾,比如北河街大姨的焖子摊,塔山市场里的焖子店,奇山大叔焖子摊......
02
福山拉面
福山大面,那一碗最熟悉的烟台味道。
福山大面又名福山拉面、福山抻面,据传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以柔滑鲜美,细如银丝、品种繁多、工艺性强著称于世。

相传福山古代有一书生,其妻子不仅人美还长了一头飘逸的长发,长三尺余,形似瀑布,煞是好看。小两口过着男读女织的日子。却不想在书生多次落榜后, 他自暴自弃,花天酒地,不顾妻子的劝说还将其赶了出去。不久书生家道败落,双目失明沦为乞丐。而妻子被赶出家门后,去一家酒店打杂,因心灵手巧成了酒店面案厨师。还发明了大面,整个福山都出了名。某日妻子看到了成为乞丐的丈夫,给他拿了一碗面 ,想起往昔,妻子生气的把自己的长发扔到了面里。丈夫吃出了头发想起了自己的妻子,顿时悔恨交加。随后小两口破镜重圆。丈夫为了纪念妻子的贤德,并向妻子学会了刀切面,又发明了抻面,也就是拉面,经过不断的实践,一套福山大面的技术就这样形成了,流传至今。

福山拉面由于工艺性强、口感好、品种多,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在海外也享有盛誉,至今韩国、日本、美国等中餐馆仍挂着福山大面的招牌。
03
蓬莱小面
蓬莱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热气腾腾、鲜香浓郁的蓬莱小面开始的...

蓬莱小面是蓬莱当地传统名吃。“蓬莱小面”的面条为人工拉制(抻面,当地俗称“摔面”),条细而韧,但不要小看这碗面,它的汤汁特别鲜美,只因面卤的原材料是由真鲷鱼(加吉鱼)熬制而成,具有独特的海鲜风味,爽滑鲜美堪称一绝~

提起蓬莱小面,不得不提衣福堂。民国时期,传人衣福堂制做的蓬莱小面遐迩闻名(俗称“衣福堂小面”)。衣福堂祖籍栖霞,13岁学厨,自营过挑担拉面,与人合开过兼营小面的饭店,1945年自营“衣记”饭馆。他制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极其考究,故供应量不大,每晨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鲜美远近闻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为憾事。建国后,蓬莱大小饭店早餐多有经营,中高档宾馆亦以之待客,每晨销售量3万余碗。
04
麻渠大糖
大糖、大糖、麻渠大糖,莱州人小时候所有的甜。 冬天雪地上一声锣响,孩子们追着那个自行车后座的木头箱子跑一头晌...

麻渠大糖是莱州的地方传统糖果,因产在莱州市平里店镇麻渠村而得名,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大糖是用麦芽和玉米发酵而成的糖汁制作的。

相传很早以前,莱州有一对母子俩相依为命。有一年,母亲将打下的一缸麦子保存起来,以度冬春。忽有一日天降大雨,把一缸小麦淹没于汪洋,小麦全部生芽,无法磨面食用。悲痛之后,母亲把长了芽的麦子碾碎,兑上玉米面在锅里熬粥。没想到,熬出的粥居然特别稠,特别香甜。善良的母子俩享用后,用此法熬粥接济受灾的同乡人,大家共同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冬天。以后乡亲们就故意生麦芽熬粥喝。再后来把粥里放上糖。再再后来熬成糖稀,经过翻炒等工序制成了大糖。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今的麻渠大糖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05
开花馒头
烟台人年节必备的开花馒头。
开花馒头又名“白银如意”,指蒸熟的馒头个个似白牡丹,故名“开花馒头”,它是烟台传统面食品种。

相传,开花馒头是由元朝洛阳东乡马家员外的家厨发明的。那时,明太祖朱元璋还在马家作杂工,吃过这种馒头。以后他当了皇帝,要御厨制作,御厨不会,经朱元璋的夫人--皇后马家小姐指点才做出来。后来福山厨师入宫,学得此法,传回老家,流传于世。

面粉加酵面和适量温水揉成面团,发酵至十成开时,掺上干面粉揉匀,再发酵至十成开,再掺上干面粉揉匀,发酵至十成开。酵面加适量碱揉匀,去掉酸味后,加上白糖揉匀,搓成长条,掐成面坯,掐口朝上,摆入屉内。锅中水烧开,迅速上屉,用旺火蒸熟即成。
06
黄县肉盒
龙口流传三百年的传统民间小吃。
黄县肉盒,是山东黄县汉族传统名点,始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是没有口福享受的,肉盒是老黄县官府、商铺、上层有钱人家的贵吃,亦称黄县肉盒。

民国初期,以开设在黄城南街路东的“丰聚园”肉盒铺制作的最好,久负盛名。解放以后,黄县西大街饭店曾专设肉盒门市部加工销售。后因操作复杂,利润微薄,几乎失流传。 

正宗的黄县肉盒是用冷水面、烫面、油面等混和调制,猪肉、海米、时令鲜菜拌馅,菊花顶圆包,肉多菜少,金黄不焦,馅鲜汁多,皮酥香脆。而且一定要用平底锅小火煎,龙口人土话叫“炼”,小火长时间滴煎制面食,不能加一滴水,靠着锅的温度和不停翻转,使最后成品完全成熟,外皮酥脆,内里软嫩。
07
糖酥杠子头火食
渔民的出海必备食品。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末年,山东潍县城西留饭桥一带乡村流行制作一种火食,这种火食和面时加水甚少,用手揉不成团,只好在面板上用木杠压制,当地人遂送其雅号“杠子头火食”。后来,这种火食的制作方法流传到荣成石岛一带渔村。

由于杠子头火食冬不甚凉、夏不易馊、口味甘甜、耐于贮存,是渔民出海打鱼携带的理想食品,因此很快流传开来。但后来渔民们发现,杠子头火食经海风一吹,变得又干又硬,难以下咽,于是聪明的渔民在制作时加上油和糖,即成为糖酥杠子头火食。这种火食又酥又甜,不变硬不易馊,成为渔民的出海必备食品。
08
盘丝饼
千丝万缕,好看又好吃!
盘丝饼是在抻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细面食品,是山东烟台的汉族传统名吃,面丝金黄透亮,酥脆甜香。

始创于清末民间,距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饮食行业中制作盘丝饼久负名望的是20世纪30年代营业的又一新饭馆。后经原济南老店汇泉饭店沿用,该店60年代初调进了又一新饭馆的抻面师傅,生产的盘丝饼,依法制作,一丝不苟,传统味道浓。因其油润暄软、风味独特而深受欢迎。食用时提起中心面头,把丝抖开,再散放盘内,撒上白糖即可。

虽然这些烟台小吃不能作为特色美食风靡世界,但是对于烟台人来说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碗烟台焖子,一块甜滋滋的大糖,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可以让烟台人从孩提惦记到暮年。不管走到烟台哪里,只要吃上一口就觉得,没错,就是这个味儿。
希望以后再吃这些美食的时候,吃的不只是记忆中味道,也能吃出这个美食的历史内涵。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热门评论
  • 佛系容苍穹 LV15 白鲸 论坛22年
    2楼
    盘丝饼有20年没看到了
    2-20 18:00 · 山东
    回复
  • 黄渤之滨 LV17 海天使
    3楼
    烟台市区也只有一个焖子另一个是福山拉面,人家下面的县市都不说是烟台人,我碰到过多次这样的人,我说咱们是烟台老乡,他们却说:我们不是烟台人,我们是蓬莱人、龙口人、莱州人……无奈啊!
    2-20 18:08 · 山东
    4 回复
  • 已注销 论坛22年
    4楼
    天天的翻过来翻过去的就这么几样,就这么有意思。
    2-20 18:27 · 山东
    回复
打开烟台论坛 APP,查看全部28条评论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烟台圈
  • 分享了图片

    爱看美女的男人

    1
  • 魔童降世

    沧海369

    1
  • 这个天气只有钱包的余额能让我冷静

    余笙

    1
  • 找媳妇得找胖胖

    沧海369

    1
  • 5、今晨(7月5日)4点30分至5点30分烟台海边视频(音乐)风光……

    山东烟曦

    1
  • 经济实惠牛大碗

    遁甲天书

    0
  • 分享了图片

    爱看美女的男人

    0
  • 4、今晨(7月5日)4点30分至5点30分烟台海边视频(音乐)风光……

    山东烟曦

    0
  • 3、今晨(7月5日)4点30分至5点30分烟台海边视频(音乐)风光……

    山东烟曦

    0
  • 2、今晨(7月5日)4点30分至5点30分烟台海边视频(音乐)风光……

    山东烟曦

    0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免费下载烟台论坛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