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才上映的电影《白鹿原》其实早在1993年就开始筹备策划,却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完成拍摄上映,这其间种种曲折顿挫也直接影响到了电影本身的质量,令人惋惜。
1993年芦苇与吴天明、陈忠实商量改编《白鹿原》。
2002年西影厂开始准备《白鹿原》,并委任芦苇为编剧。
200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买下《白鹿原》电影改编权。
2004年芦苇推荐王全安担任导演。
2005年因芦苇与王全安之间的剧本之争《白鹿原》拍不下去了。
2006年-2007年王全安退出该片。芦苇先后邀请陈凯歌、张艺谋加盟,未果。
2007年-2008年从2003年改编《白鹿原》剧本开始,芦苇先后写了七稿。
2009年王全安团队重新筹备《白鹿原》。在《白鹿原》拍摄过程中,剧组并未与芦苇联系,导演也未曾与他探讨剧本。
2011年电影初步完成,制片方要上编剧名字,因此联络芦苇。芦苇看了220分钟的版本,他不愿署名。
2012年9月电影上映前后,芦苇三次接受媒体采访:"我把该说的都说了,《白鹿原》这事对我就算过去了。"
有时候,时代的大潮造就了一批人,他们直奔目的,不问手段。《白鹿原》的原剧本,有一幕很有深意。民国初创,基层大换班,本来是白嘉轩当乡约,鹿子麟捣了个鬼,把白嘉轩赶下来,鹿子麟当上乡约。
《白鹿原》之所以是经典,好就好在写出的是人性,人性是不分时代的。过去如此,今天也是这样。现在这个社会,像鹿子麟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白嘉轩这类人反而成了出土文物。《白鹿原》厉害就厉害在能写出鹿子麟这种人——道德上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只可惜由于主创间无谓的争斗与内耗,使得这部大银幕作品最终虽乡土丰饶却电影平庸,实在是令人遗憾。
在为王全安导演的电影《团员》颁奖时,余男在致辞中说道:“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分开,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
这一系列的荣誉证明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电影人才,一个有着大好前途的导演。而如今说起王全安,人们津津乐道的却只是他的几段风流情史,而却淡忘记了他的作品,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人的一生都会犯错误,人也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中成长的,而有些错误的代价太沉重。希望每个人都能珍重自己,好好生活。
![]()
![]()
![]()
![]()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