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烟台定要把握当下
6月22日晚,烟台广播电视台《问政烟台》节目走出演播室,主持人吕天琪跟着各部门局长去工地、跑项目,展示烟台发展的成就和发展过程的不易。
其中,烟台交通运输局局长跑项目过程中遭遇到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而掉眼泪的场景令人动容。
烟台于1861年开埠,成为全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这是屈辱的开放、备受欺凌的开放。然而,开放也带给这座城市历史机遇。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被迫开埠给了当时的人民极大的苦难,却给了这座城市经济开始发展的可能。烟台的开埠,比青岛早了30年,比济南早了40年。从此,烟台港盛极一时,港口一侧的烟台山,至今仍旧是亚洲最大的使领馆聚集区。
1868年,英国商人福开森向英国公使提议修建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线——烟潍铁路。然而,提议并未得到回复,烟台商界或许也因烟台港的繁盛而对耗资巨大的铁路项目不感兴趣。
1904年,距离烟台200公里,从济南通往青岛的胶济铁路建成通车,原本通过烟台出口的货物开始易道青岛。仅用3年时间,青岛就取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港口。
大梦初醒的烟台商界也曾奋起直追过,为烟潍铁路奔走呼号,但因青岛港已然崛起,中国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条铁路的建设梦,终究以1920年代修建的一条烟潍公路而告终。
而烟台迎来自己的第一条铁路——蓝烟铁路时,已经是1956年了,比胶济铁路晚了50多年。被青岛阻隔于胶东半岛北部的烟台无法再利用自己的港口优势渗透到内陆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与青岛相比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百年以后的今天,潍烟高铁即将建成通车,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烟台的铁路梦,终于实现。
作为普通地级市,没有济南那样的副省级省会城市地位、没有青岛那样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地位,省内没有话语权、国家层面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烟台的每一步发展,都是靠也只能靠自己。
时至今日,仍旧有一些人或骄傲自满、或极尽唱衰之能事。国务院之前公布的有关地铁修建的文件中规定,修建地铁的城市需满足城市GDP3000亿元、城市财政收入300亿元、市区人口300万人的条件。截至2020年,烟台市GDP已逾7800亿元、财政收入已逾1000亿元、市区人口已达到319万人。然而,“烟台没有人”“烟台没有钱”“建了劳民伤财没有人坐”的零星声音不绝于耳。
去年年底,国务院将有关于地铁审批的文件撤回,依据当前的状况对文件当中的有关条件重新进行调整修改,因而暂停了对于地铁的审批。由此,“烟台地铁黄了”“烟台不可能再建地铁”的唱衰之声又甚嚣尘上。
烟台曾经吃过交通的亏,今天有这样的交通大发展的机会,个别人不期盼着烟台能好好把握却极尽唱衰之能事,那泪洒当场的交通运输局局长,该有多心寒。
央视记者白岩松曾问过我国航天张荣桥总设计师,国家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钱去探索火星。他回应道,就像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一样,国家也要去投钱培养我们的技术。也有其他科学家对于我国的航天投入回应道,太空是未来的竞争场所,我们现在有能力去而不去,子孙后代会怪我们的。
目光缩小一些,地铁对于拉动城市经济、流通城市人口、提升城市能级具有巨大作用,烟台已经吃过轨道交通的亏,如今我们有能把握住的机会而不去把握,子孙后代是会怪我们的。
的确,是否修建地铁不是一两位市民能够决定的事情,然而,市民的支持可以让我们城市的负责人在向上级争取时底气更足。
期待烟台的明天更加美好!
部分内容及论述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敲敲门、齐鲁观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烟台广播电视台《问政烟台》节目版权归烟台广播电视台节目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