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叔父
父亲一共兄弟三人,父亲是长子,下面两个弟弟。这里说的是我的三叔。
三叔六十年代生人,刚刚躲过了饿肚子的年代。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父辈里面几个姑姑和父亲都早早辍学在家了,三叔赶上了特殊年代后的首批高考,成为了父辈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我们老家的银行系统里工作,吃上了商品粮。
三叔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不甘心只做个小职员,带领着同事一起拉存款、拉理财,表现不俗,慢慢的便被提拔重用,后来随着工作的变迁,居家搬到了我们县城所在的地级市,距离老家一个小时的车程。三叔平日里和父亲交流比较多,他对很多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小时候的我。
在父辈的叔叔姑姑中,父亲和三叔的关系最好。爷爷由于在特殊年代的遭遇,早早便心灰意冷,对于家里的好多事情不管不问。父亲作为长子,很早便挑起了整个大家庭的担子,对于三叔上学,父亲一直很支持,或许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不能上学的遗憾,父亲抽空去县城的时候,总会去学校里看看三叔,留下些零花钱。对此三叔一直铭记在心,听父亲说,三叔曾经作过一首打油诗,用以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这在不善表达的那个年代和不善言辞的父辈中是难能可贵的。
三叔对父亲一直很尊重。一方面是由于年幼时父亲的照顾,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亲作为长子,对整个家庭的付出。爷爷奶奶在农村里生活了一辈子,三叔曾经多次希望他们去城里去养老,但是却一直说不通。由于二叔身体不好,因此基本都是跟着父亲。三叔只能尽力的出钱出物,但依然觉得对父亲有所亏欠。
三叔和父亲一直走的很近。虽然三叔工作后在县城和市里定居,但逢年过节总是带着三婶、孩子回老家,即便爷爷奶奶去世后的几年,依旧回来过年,住在我家。三叔本就是个比较开朗的人,又喜欢喝两杯,逢年过节的时候总喜欢和父亲、二叔还有我们这些小辈儿一起热闹热闹,父亲和二叔的酒量有限,便招呼我们这一辈儿的和他一起喝酒,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中午把我们全喝多了,弟兄几个横七竖八的躺了一床,如今想起来依旧乐趣无穷。
三叔对我们这一辈儿很好。三叔曾经说过,作为家里第一个考出来的大学生,理应力所能及的照顾大家,盖房修屋他不管,但是上学花费如果谁家有困难,他全包了。哥哥上初中一直都是住在县城的三叔家,二叔家的哥哥考上大学去报道,也是三叔亲自去送的。甚至是我高考时报志愿,三叔也特意跑回来,出谋划策,并说好了要去送我报道,虽然最后由于我和同学一起走,并未成行。
最让我感动的是,父亲生前重病期间恰逢疫情,三叔驱车来烟台看望父亲,当时管理还比较严格,三叔冒着受处分的危险,手机关机,一路驱车前来,给了父亲莫大的安慰。父亲病逝后,葬礼也是三叔忙前忙后一手操办的。如今每每想起,依旧感动万分。
三叔和父亲都属兔,今年60周岁,比父亲小了整整一旬。如今已经退休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几年前考了驾照,如今每年都会驱车出去逛一逛,好不惬意。
如今老母亲自己在老家生活,三叔和三婶总是隔段时间便打电话问候一下,我和哥哥隔段时间也会主动给三叔打个电话,聊聊家常,家里有什么大事也会主动给三叔说一说,虽然好多并用不上他帮着出主意。每年回老家看望母亲,三叔知道后依旧会回村子里和我们聚一聚,小酌两杯。
家有叔父,亦师亦友,亦叔亦父,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