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和跑步有关的那些事(八)
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人生节点。对我来说,2014年的北京马拉松,就是我这辈子,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生节点。
北马破四后,也为我打通了和马拉松连结的任督二脉。我从一个浅尝辄止的试水者,彻底转化成了马拉松的痴迷追随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马拉松,爱得深沉。
紧接着,跟随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我接连报名了2015年的无锡马拉松,东营马拉松,还有淄博高青马拉松,以及被特邀参加的北京马拉松。
人活一世,平安最好。倘若有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也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要为之抵消这些所谓闪光点的负能量,已经在路上了。
2015年春节前,苏州的大姐,和我说了一句话,大水,这几个月,你到达了人生的巅峰。
第二天,我这辈子的命运,就老天颠覆了。
那年,春节前后,我的家庭,突遭变故,我赖以支撑的天,塌了。
在身心俱瘁的状态下,别说跑步和马拉松,即便是每天的正常工作,我都是在半梦半醒中度过的。2015年的无锡马拉松,是我弃赛的第一场比赛。
要知道,在这之前的那段时间,有可能,是我这辈子跑步能力最强大的时候。一度,我毫不怀疑,在锡马的比赛中,我有百分百的把握,跑进345以内。
两个月后,在跑友们的鼓励下,我和大家一起,参加了2015年的东营黄河口马拉松。
在摄氏35度的高温下,我还是PB了。终点线上,我扑通跪倒在地,伸出双手食指,指向天空。
任由两个膝盖,皮肤破了,血流出来了。
问世间,我生为何来?所为何事?
叹苍茫,要置于何地?何时为止?
2015年的秋天,某次,和开发区的跑友们,在海边约跑的时候,跑步以来的第二次受伤,发生了。
那时候,开发区的海边跑道,从西向东,七八公里的距离,几乎都是石板路。
直到现在,我时常还是会和初涉跑圈的朋友说,在石板路上跑步,等同于自戕。
因人而异的跑步,也是有选择的。体重轻盈的人,即便是在刀尖上跑步,可能都无关紧要。而对体重偏大,肌肉力量又偏弱的人来说,合适的跑鞋,合适的跑道,缺一不可。
标准的塑胶跑道,为第一选择。沥青路面的道路,为第二选择。泥土路次之,水泥路又次之。
道理很简单,跑步的时候,人的整个体重,连同势能,成倍数地作用于脚上。与此同时,塑胶跑道的弹性,可以缓冲吸收来自于身体向下的一部分作用力,而坚硬的石板路,则会把这部分的作用力,几乎一点不落的,全都再反作用到你的身体上。
那天,我跑了大约32公里。当天晚上,回到家,膝盖就不敢打弯了。第二天早上,已经不良于行了。
在这之前,我在鲁东大学的操场上,一次跑42公里的次数,已经超过两位数了。所以,32公里的距离,对我本是没有难度的。